2010-06-06

2010:98-2上課回饋與學習心得



盛銘芝(醫學一)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自己是缺乏藝術天份的人。小學和國中時期,我最頭痛的就是美術課,一來我不太會畫畫,二來我腦中的靈感與創意似乎總是和我玩捉迷藏,每當需要腦力激盪時,任性的它們即使我千呼萬喚還不一定會出來。在美術課所受到的挫折感,可能也是使得過去的我對於參觀藝文展覽興趣缺缺的原因之一吧!


然而,愈是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我就愈要去嘗試看看,這也算是我當初選修這門課的想法。我的期待是藉由這門課,能夠獲得欣賞藝術的不同角度,至少要多少看得懂藝術家所要表達的意象和概念,而不是跟隨眾人的腳步,一窩蜂地跑去看展覽,卻連從何看起都不知道。老師開的這門課,除了幫助我達成期待之外,還使我認識了古今中外藝術流派的起源與特色,也釐清從前我對於某些流派的誤解(像是野獸派、立體派等,都與我先前所想的差了十萬八千里)。不過,我覺得令我收穫最豐碩的,是走出教室,親臨鳳甲美術館、當代藝術館以及藝術在山左右的開幕式,讓我發現「藝術是活的」,是能夠與觀眾互動,並讓觀眾自行解讀的,也讓我對於老師上課時所說的「作者已死」有了更深的體會。

每一次的上課,都是一次文化的洗禮,我不敢說自己真的如同老師所言,在上過這一學期的課後變的更有氣質。但是,老師時常對我們叮嚀「人人都是藝術家」,這樣的想法給了我信心,也令我學習到表達自己意見的多種可能,透過藝術創作,讓他人開始思索其中的內涵與觀念,有時候可能會比長篇大論更能夠獲得大家的共鳴。不過,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創作的過程中所感受到的愉悅和滿足。*










簡偲家 (醫技一)
這學期的課程一開始先是介紹東方的藝術演進、各時期主要的繪畫風格及繪製手法,老師上課除了ppt的文字說明和當時著名畫作的解說,也給我們看了現代人融合了3D電腦動畫繪圖技術及傳統繪畫方式而製作的動畫,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綠.柳」這部動畫,其故事以守宮砂作為開端,帶出一段令人惋惜的悲劇。在剛開始播放時,我原以為會是個很無趣的動畫,畢竟它並不像現在一般會在電視上看到的動畫(顏色豐富、鮮明),但隨著故事發展,我逐漸投入其中,關切著人物各自的結局,最後我發現作者使用這種繪製方式,反而代增添了故事張力及觀者視覺的刺激。


之後,老師開始介紹西方的藝術流派,每個流派老師都會先解釋它為何被如此命名,再來就會介紹各流派的特色、代表人物及他們的名作,每個都介紹的非常詳盡。除了介紹各藝術流派外,老師也給我們看了許多錄像的作品,進而帶出錄像的定義,其與電影、短片、MV之間的差異。眾多的錄像作品中,令我做印象深刻的就是崔廣宇的「隱形的城市:海平面測量」,有許多有趣的噴水鏡頭,令我聯想到卓別林的默劇。我覺得許多錄像作品都是透過不斷重複一樣的動作,而去強調出其背後想傳達的意涵!


除了在教室內的上課外,我們也進行了三次的校外教學,帶我們參觀了附近的美術觀,使我們能將上課所學的知識應用在我們所觀賞的作品中。在校外教學時,老師也都會親自導覽解說,使我們更能了解作者所想表達的事物。我認為這樣的親身體驗,更能使我們體會藝術的魅力。


除了上述的課程外,使我印象深刻的當然還有我們大家的期中創作和期末報告,每組都發揮強大的創造力,使全班能欣賞到各具特色的成果。這學期下來,我學到了不只是藝術方面的知識,還有與團體合作的經驗,真的是受益良多!


魏子傑 (醫技一)
其實很少能在大學看到這種藝術課程,所以能夠修到這門課我真的覺得很幸運。這學期我了解到很多藝術家相關的知識,然後到美術館參觀了很多新奇的東西,以前去的美術館都只能看靜態的東西,不過這學期去的大部分都可以親身體驗,就覺得藝術真的是好有趣。


期中的作品我也覺得好好玩,拍了一個短片,莫名其妙還成為畫面最多的人。不過以前真的都沒有這種機會,在課堂上看各組的作品,真的是很好玩很新奇,也不會有什麼樣的壓力。雖然說期末的時候那個翻譯有點小困擾,不過老師也還蠻幫忙的,教我那些字真正的意思,所以整體上來說還蠻得心應手的。


這堂課真的沒有給人什麼壓力,而且老師人真的很好!我覺得這堂課應該要繼續開下去,造福更多學弟妹。*

















李偉瀚 (醫技一)
這門課並不只有影像,而是從藝術層面介紹,由古至今,東方到西方,老師深入淺出的將世界著名,重要的藝術流派介紹給我們,使我們對藝術有基本的認識,然後才能更好的去理解,體會課程的另一重點,「錄像」。


錄像藝術就我的感覺,是個蠻個人主觀的藝術,藝術家的表現手法常常不是我們能夠容易理解的,這點與過去在畫布上作畫的印象派啊等派別不同,那些是讓普遍大眾能夠輕鬆的欣賞的,就算不太理解藝術家作畫時的心情感受也會感覺美的。而錄像藝術,則是需要我們觀賞者更去思考,揣摩藝術家的心理的藝術作品。


在學期中的藝術之旅,我們也見識到了不一樣的藝術表現,在鳳甲美術館的互動藝術作品;台北當代美術館張桓的阿彌陀佛,用身體或其他事物加以表現;以及到市政府附近的藝術在山左右戶外大紅球,或是霧雕藝術。認知了錄像藝術以及不同形式的藝術表現,我們也在期中分組作了自己的藝術創作。這門課可以給我們藝術上的知識,更多的是讓我們學會思考以及表達,看著藝術家的作品,感覺藝術家想要表達的,思索其中的意義,以及給我們的感受並讓我們自己嘗試表達出來。*


陳筱宜 (護理一)
這學期一開始會選這門課是因為學姊的推薦,而且本身也很喜歡藝術,但由於小學美術班畢業之後,就很少接觸了,頂多偶爾去美術館而已。所以可以修到這門課覺得很高興,老師上課也很輕鬆,雖然接近期末時,還是會因為太累,就不小心睡著,但是還是很喜歡老師的上課方式,自己的創作真的很有趣,和全班一起在廢掉的幼稚園拍攝感覺也很棒,如果沒有這次機會我可能永遠都不會進去那個地方,還有去鳳甲美術館,第一次接觸到裝置藝術,感覺很棒,以前都覺得藝術品是不動的畫,在展覽廊供人欣賞而已,沒想到我們是可以跟藝術品互動的,覺得很有趣,後來張桓的藝術展也讓我們大開眼界,還有藝術在山左右也很棒,我覺得修了這堂課,讓我對藝術有更多不同的詮釋,有更多不一樣的想法,還有老師上課放給我們看的影片也都歷歷在目,真的覺得這堂課很棒,雖然最後翻譯那些藝術家的背景和作品,是這堂課最有挑戰的一項,也許是因為比較枯燥,就是自己打字、翻譯,但最後看了大家的呈現,都覺得大家好厲害。*


蔡佳洵 (護理一)
雖然星期二是滿堂,但仍然非常喜歡這一天,平常的課所接收的東西似乎都是硬梆梆的,不論是有機化學、生化、寄生蟲、人發或是經濟、科技、歷史的通識課,都是要靠自己孤陋的可憐的腦袋去體會,但是星期二34的這節課,每次上課都充滿了驚奇,每次的影片,程度不一,有好笑的、有瘋狂的、有發人省思的,藝術真是很主觀的,而每個人詮釋藝術的角度和觀點也都不一樣,有時候老師會請我們在觀看過一個影片或作品後,說出自己的感覺,有趣的是,每個人的觀點可能都有一點兒的不同,看東西的角度也不太一樣,結果是,從各個角度切入來看,我發現我們班上也可寫出一篇有意義的評論呢!有了這樣子的發現,更喜歡在上課時聽別人的講話,聽別人的觀點,生活中好像很少有這樣子的機會與另外的人如此互動,所以這也加深的自己對於生活上的改變,發現自己好像不太會傾聽,容易太快將自己的想法全部一股腦兒的傳送出去,也因此減少了這樣子與朋友或同學腦力激盪的機會,現在,我開始慢慢訓練自己這樣子的能力!


這堂課學到了許多觀看藝術品的方式,其中我最喜歡老師教我們如何看懂中國的畫,那捲軸,那山水,要如何去看懂那種將所有東西容在一個畫面的技巧,讓我非常喜愛!希望我有機會去故宮的時候,可以用這方法看懂那兒的中國畫之美!

郭書羽 (醫技系)
This class is really different from any other electives I took in NYMU, partly because the teaching style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other teachers. In other classes, we usually listen to lectures given by the teacher; therefore this makes the learning a one-way communication only. Differently, in this course, we were told to express our feelings and thoughts in class. I know that I’m quite quiet in class, and I hardly participate, but this is because I don’t really like to speak among a large group. Seeing a lot of people starring at me kinds of pressurizes me; therefore I’m usually more talkative in small group discussions. I’ve learned a lot of art related work and also got to know a lot of new artists. I wish we could watch more videos in class, rather than learning about painters/artists. Probably because videos are always more interesting than lectures, but also I believe that since this class is named as “video art”, I just hope that there could be more videos shown in class. Nevertheless, I believe that this class is memorable, with all the projects we did. Including the time we went to the nursery school for photo shooting, or the final report.



 
 
 
 
 
 
 
 
 
 
 
 
 
 
 
趙彤 (生命科學系二)

「錄像藝術與文化思維」這堂課讓我在這學期展開了一趟藝術之旅,除了老師在每堂課對不同藝術流派與演進做了詳細的介紹外,還有美術館或藝術活動的校外教學,收穫很多,也放鬆了我的心靈。


關於期中的攝影作品創作我也很喜歡,因為我是一個喜歡旅行的人,喜歡旅行就喜歡攝影留念,平常也都有習慣隨身帶著相機,也因為許許多多的照片為我留下了一大堆的回憶,另外就是這學期的課程我和我同學的合作也很愉快。


這學期老師對各個藝術流派的介紹有些內容我有在高中的美術課裡學過,所以這也是我上大學後,難得有機會再度接觸深入的藝術分析。老師也讓上課的氣氛顯得很輕鬆,不會有太大的壓力。在這麼多的藝術風格裡,我還是最喜歡印象派的作品,我喜歡那種陽光的感覺,它記錄的是當下的那一刻,其中我最欣賞的是雷諾瓦的筆觸,二年前有去紐約的大都會美術館親自見證許多印象派的畫作,而且竟然都可以拍照,讓我都有點懷疑它們是不是真跡,那裡是一個花一天都逛不完的美術館,包含了各式各樣的藝術創作以及文化見證。*

2010期末報告與分享


2010小組呈現與藝術體驗

充分利用全家物資,反諷課業壓力、意義深遠,表現逗趣、活潑創意,厚書很適合為陽明學生代言、創意不錯,貼近生活、點子幽默有趣。*
很有概念和想法、人支撐於欄杆所呈現的意象、運用故事方式呈現作品、使原本普通的影像變生動。*
圖書館樣貌的取景創意很好,第一眼印象新穎,加入效果多變化搭配主題,呈現陽明生活。*
鵲橋的意念很美,貼近生活、作品有意向、動作有趣。*

雨傘把人的面目遮起來的構想很好,迷惘的主題引人共鳴。特殊效果處理得當,很專業,藝術性頗高。*
畫面與陽明特有”風車”作連結,主題突出,色彩聚焦變化呈現特別意涵。*

2010藝術在山左右




2010-04-05

2010阿彌陀佛—張洹個展(台北當代藝術館)


















































突破現實環境、挑戰極限的藝術形式
趙彤/生科系二

這個展覽的名稱很特別,「阿彌陀佛」,呈現的是「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透過藝術家以及眾人的肢體與環境的互動結合,傳達了一些深刻的思想,有些是反應現實生活的經歷,有些則是一種意識形態。

有別於人體展,本次展覽所要表達的重點不在裸體的驚豔,而是強調了人們用一個最原始的方式來呈現藝術,甚至是表達對社會的關懷。創作藝術過程的紀錄片有更發人深省的內涵,我們看到了一位中國的藝術家一方面在美國土地上於許多外國人的面前展現自己的藝術表演,一方面是為了傳達反戰和平思想給社會大眾,用身體的藝術來突破人類的思想模式,有時就如佛教思想,萬物無界。

用藝術的角度來看裸體能夠免除大驚小怪,反而能夠吸收藝術家給我們上的一堂課,印象深刻的還有張洹經常以一種類似膜拜的方式開啟他的藝術呈現。另外,使用香灰來作畫,這些都是個人的宗教觀結合了個人的藝術呈現,這自古以來皆有例子,只是張洹又開創了一種更大膽開放,甚至結合了眾人的力量來散播意念,他的藝術發掘了常被我們忽略的生活細節,生活上有許多人、事、物深深影響著我們,但我們卻經常沒察覺到它們的影響力。

藝術能夠突破現實環境,挑戰極限,使無形變有形,改變大眾的想法。
*

2010幻象之丘—新媒體藝術展

《幻象之丘:新媒體藝術》—年代新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sQwJJuzEJo
《幻象之丘:新媒體藝術》—中視新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RXpWRfDFy8&feature=channel
《幻象之丘:新媒體藝術》—公視新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lgo9E5fOx4&feature=channel



作品因參觀者互動而激發更深的意涵
趙彤/生科系二
這次的「幻象之丘—新媒體藝術展」,展覽顛覆了我對藝術展覽的印象。傳統的藝術展覽大多是比較偏單方向的互動,也就是由藝術品本身去感染我們的情緒與想法,而「幻象之丘」展裡的多數藝術都強調我們用肢體或聲音去和它們互動,似乎人類的情感能夠藉由多媒體的技術來直接呈現。

第一個接觸的作品主題是以電池電極為設計理念,在白色的牆壁上充滿了許多黑色線,所有的黑線都由一端發出連續到另一端,正如電流由正極流到負極,而有趣的是,當我們用肢體碰觸任意兩條線還會發出不同頻率的聲音,代表了每一次的接觸都是特別的一刻,藝術作品因為參觀者的互動而激發了其更深的意涵。也有展覽品是會跟著我們舞動的,牆上位於兩個插座孔之間的小亮點如一小銀河般隨著我們的身體擺動而改變其流動的方向與姿態,這一來一往的互動讓我感覺藝術是有生命力的。有一件作品是透過我們的吶喊而把影像放大,影像放大的程度與輸入的聲音大小成正比,這似乎反應了我們的壓力,我們用聲音來發洩,隨著放大的影像則反映了我們的內心,有一種想要突破什麼的感覺。

骰子人生則反應了人生的機率性,不同的形體會投影出不同數目以及不同數字面的骰子,而且其隨時都會有變化,人生確實面臨著一次次機率的挑戰。另一位住在基隆的藝術家則藉著金屬光澤的投影巧妙地呈現出了水滴折射的感覺,這件作品反映了藝術家的生活環境。還有一件作品讓人感覺可以用移動身軀來創作音樂,在這個作品中我們的陰影會被反應在牆上的方塊變化,同時,不同的水平位置也會產生不同的音響,猶如我們的身軀就是一個個鋼琴的按鍵,能夠透過水平位移而譜出個人化的樂章。最後,影片中的谿山行旅圖則充滿了作者對歷史圖畫故事背景的想像力,想像力確實能讓平面的藝術立體生活化,有令人身入其境的感覺,隨著古畫在漫遊,彷彿進入了另一個時空。

「幻象之丘—新媒體藝術展」的展覽就如其名,透過幻想與影像結合,以及科技的協助,讓藝術的領域更為廣大、更人性化與生活化,提供我從另一個角度欣賞藝術。*

2009-11-03

98-1_上課紀錄二三事



讓我們打開不一樣的一扇窗/林益瑩(生科三)

大一大二的時候,每次選課錄像藝術這堂課一定是馬上人數滿額,都選不到,也有很多學長姐或是幸運選上的同學推薦這堂課。幸運地,這個學期因為大三優先加選的原因,我選上這門課,連同我還有六位同班同學一起選修,還有很多同學也都是大三,可見老師這門課有多少人想修。學期剛開始,我真的對於什麼是錄像藝術完全沒有概念,只覺得應該跟藝術有關係吧,應該可以陶冶性情,看看能不能有氣質一點,陽明還真的滿缺乏許多方面的課程,藝術相關的老師真的不多,錄像藝術提供我們很不一樣的藝術陶冶機會。

前面幾堂課介紹了很多藝術家與藝術風格,因為小時候有讀過美術班,所以對這些人名、流派有些印象,老師的課在次幫我複習了以前所學的這些藝術概念,甚至大家到鳳甲參觀的時候,還對著藝術作品一一討論說每件作品的風格是什麼。也因為修這堂課,激起我們的動機與能夠獲得許多的管道可以得知這些藝術展覽的訊息。我覺得實際參與的課程比較能夠帶給我深刻的印象,例如去參觀美術館、藝廊,透過實際去體驗、聽導覽解說,比較能夠了解這些藝術創作背後的緣由還有藝術家的故事,也都很精采,比起拿一份DM,親身去參觀,感受更加具體也更深刻,所以我覺得安排校外參觀是一項滿能夠激起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方式。

課堂中的報告,例如期中的報告,小組將錄像藝術的起源、發展、藝術家的介紹,並且蒐集資料圖片,雖然過程滿累的,因為要一字一字打上中文,然後還有圖片、背景資料的蒐集等,但是我覺得過程中完全沒有捷徑,只能夠靠一字一字累積起來的報告,真的是最紮實的工夫,小組員來自不同科系,雖然到了現在,跟其他科系的同學並不熟,僅是知道有共同修這一堂課,但是起碼大家合作完成了這份報告,是團隊合作很棒的經驗。

實際自己拍攝一部錄像作品,真的是很突破性的嘗試,以前從來沒有做過,不管是構想還是真的開始拍攝,我覺得都是很新鮮的體驗。痛苦的吃麵包,原來每天的早餐可以是這麼難以下嚥,意象與實物的結合,把在填鴨式教育底下的壓力表現出來,和林永、緯承一起拍片,過程也是爆笑不斷,這種親身的體驗,完全從自己的經驗出發,拍出來的作品跟學習的經驗,真的很深刻。其他組別的作品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有的音樂性很高,呈現的構想也很有力,或是團隊合作很不錯的,滿多部作品都讓我印象深刻。總之,我覺得實際去參與的課程,比起單純課本上的知識,來得讓人學習到更多,獲得的不僅是知識,還有團隊合作、互相欣賞的心胸。

這堂課我覺得滿值得向其他同學推薦的,雖然對於忙碌的陽明學生而言,有些報告可能會造成壓力,但是卻讓我們打開不一樣的一扇窗。

此外,對於禪修,老師您的方法或是觀點我也滿有興趣的,雖然在陽明有社團,但是我覺得現在同年紀的人,很少會注意到禪修的美好的,實在是滿可惜的。
*

蠻有創意的/詹易儒(醫二乙)

整體來說我覺得這堂課真的很棒,可以讓我在這個領域有所涉獵,畢竟醫學系如果沒有特別去注意的話和藝術這個領域其實沒有太大的交集,可是藝術真的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一環,若缺少的話總覺得少了些甚麼,我想這種美的感受是每個人都喜歡的吧。

上課的方式也很輕鬆沒有壓力,雖然是早上一二節自己有時候精神沒有很好,可是其實有認真在聽的話是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的。上課的內容也沒有太多艱澀困難的東西,主要也是想讓我們對於藝術的發展有個初步的認識,算是帶領我們入門的性質,讓我在這學期不僅比之前多看了好多的展覽和表演,有時候也偶爾會想起老師上課說的東西有所呼應,雖然沒有多深入的了解與專業的知識,可是有種「這個我好像有聽過」的感覺在欣賞時會比較有興致也比較有趣XD。

我記得我這學期有特別去看過皮克斯、派樂地和光怪展,還有幾個老師在週末安排的美術展,每個展覽都有各自吸引我的地方,就像我在一年級下學期的時候去看過「傻瓜村」等幾個戲劇表演,我想如果我沒有修這些通識課的話平常應該不會自己跑去涉獵這些東西,畢竟平常自己沒有習慣去特別注意這些資訊,往往也不知道哪裡有不錯的展覽或表演可以去參加,可是這些經驗真的有豐富了我的生活,不再只是一成不變週期性的生活模式,我想所有人都是一樣需要有藝術來調劑身心的吧。


我記得這堂課最讓我感到困擾的地方是期中的時候分組報告,不過我們這組最後上台報告的組員也報告的蠻有模有樣的,真是辛苦他們了,好厲害。


然後是最後期末拍的影片,我們拍的是珍珠奶茶的「恐怖」製作過程,最後做出來的成品相似度真的很高,拿給室友看的時候他還說:「啊這不就是珍珠奶茶嗎?」,最後還有請老師客串演出,老師真的是非常棒很敬業的演員呢!在報告的時候我發現其他組的作品也都蠻有創意的,嗯嗯,大家真的都很厲害!


很喜歡這堂課給我的感覺,老師上課也很和藹可親又很有內容,上完一學期的課之後我想我現在應該也算是半個藝術人了吧,哈哈。
*


我們也算是個小小錄像藝術家/賴宛榆(物治二)

我覺得這學期修「錄像藝術」很好玩,一開始,我還不確定要不要修,因為,我對美術或是藝術這種的概念沒有很好,而且,我很不喜歡「歷史」這種東西我從小就對這種科目有陰霾(==),不過,老師上課,比較偏於介紹,而且也會放很多該藝術家的作品,讓我們了解,解說時也很淺顯易懂!

還有幾堂課,欣賞了歌手MV、老師的作品等,藉由看影片來激發我們對一個錄像作品的分析,我覺得很酷,雖然,我們不是很專業,也沒有異於常人的觀察力,但是,卻有豐富的想像力,可能與作者的意義完全不同,不過,這也是屬於自己的一種觀點吧!

老師也會帶我們去很多博物館參觀,雖然我都沒辦法配合老師的時間,不過自己也去了剝皮寮還有皮克斯展,覺得,其實,藝術家,真的就是默默的在耕耘,懂得抱以欣賞態度的人,可以在其中得到不同的快樂,本來,就應該要有這些藝術家來陶冶我們的心靈,看看美的東西、創意的東西、特別的東西,也許可以激發自己,所以,我覺得老師安排我們看展,很棒!

最後的期末報告,主題是「飲食文化」,讓大家自己完成一件作品,說真的,做出來後,還挺有成就感的,原來,自己也含有一些些的藝術氣息(XD)莫名的覺得好開心,哈哈!看到其他組別的作品,覺得大家都好棒,可能看到「飲食文化」,大家都覺得就是拍食物之類的,但是,同學竟然能拍的很有理念,結合醫學知識、所學的東西、日常生活、健康概念、時事新聞、、、等,拍成屬於自己的作品,其實,我們也算是個小小錄像藝術家吧(:D)!

一個學期上下來,我覺得錄像藝術跟一般的藝術不一樣,也許它比較動態一點,對於我這個不太喜歡靜靜的東西的人來說,覺得有興趣多了,最後,也謝謝老師,用心的對陽明的學生付出,老師辛苦了(:D)
*


感謝老師對課程的用心安排/蘇子豪(牙三)

先感謝老師從好遠的台藝大來到陽明為我們上課,為陽明空虛的通識課程增添了許多光彩~這門課大概是我上過的通識課裡最有收穫而有趣的一堂,雖然三年級的課程很繁重,但這門課並沒有讓我有負擔的感覺,反而是個調適(只是早上一二節的課有時候爬起來還滿難的xd)。

其實我本來就很喜歡看展覽和電影,這也是我這學期選這門課的原因,課程的內容也沒有讓我失望,而且我也很喜歡跟同學們一起出去看展覽兼出遊的感覺,so fun~ 拍期末的短片的過程其實也很有趣,雖然成品經過了消音的處理,但其實在拍的時候有很多聊天的聲音,現在再拿出來看真的超好笑……= = 可以當作一輩子的紀念。

感謝老師對課程的用心安排,在老師身上也讓我們看到了藝術家的風範,我會向學弟妹們推薦這門課的!!
*

學到好多東西,覺得很充實、很開心/杜旻真(牙醫三)

還記得這學期剛開始的課程是美術作品介紹分析。我很喜歡這部分。雖然之前就知道一些畫家和畫派,但是上完課之後感覺有總溫故知新的感覺,也多認識很多作品和畫家,覺得很開心。

後來的課程就越來越多接觸錄像藝術的部份了!看了很多的作品,包括老師的作品!其實還滿有震撼力的……跟我平常喜歡的……不太一樣!哈哈!

還有去參觀美術館!我覺得這個活動其實還滿好玩的!雖然我覺得看看藝術作品真的可以讓心情很平靜、很有感情,也很喜歡多看看。可是我覺得我們就是因為忙、也因為懶,所以錯過了很多。有老師這種半強迫的拉我們去,其實也還不錯啦!

其實這堂課我覺得學到的東西很多!之前修過的通識課裡,很多課(像是經濟學、社會學之類的)可能是因為性質的關係,比較枯燥,也可能是我自己就是對那些課比較沒興趣,所以修完那些課之後總是覺得很空虛!不過像藝術或是音樂的課程,我就覺得學到好多東西,覺得很充實、很開心!
*


讓我對藝術有另一種角度欣賞的開端/林永(生科三)


之前就有聽說這是一門好課,在陽明大學的通識課程裡,真的很少見到有這麼一堂獨特的課,當我把通識學分修完,我想是一個完美的句點吧!因為課堂裡總是可以見到很多獨特的影片,即使有的很難讓人理解到底要表達的是什麼含義,但是我想這對不管是對視覺或聽覺都有一定程度都衝擊,而且藉由同學的激發與討論,感覺可以更加發揮大家的想像力。

在校外教學的部分真的很有趣,老師對於台北許多的藝文活動真的有很多的資訊,而且介紹的展覽真的都還滿有趣的,像是去剝皮寮可以感受老街獨特風情,又可以看到許多藝術家的新奇創作;光怪展覽也非常有趣,讓我們對光與影有更深一層的看法。

這一學期真的過得很快,真希望還可以再繼續看老師所撥放的錄像影片(因為真的非常有趣),或許這是這一門課的結束,但對我來說,或許這是讓我對藝術有另一種角度欣賞的開端。希望老師以後還能持續的分享有趣的展覽讓我去欣賞,讓我可以繼續的沉浸在藝術的有趣世界裡。
*

學了符號學之後,看影片的角度也多了/張淳閔(物治二)

學期開始時,老師教了我們印象派、野獸派、達達主義等有關藝術的派別,我覺得老師的上法很有趣生動,而且主要都是以圖片來講解,很容易讓人了解,學起來也比較不會那麼沉重,我覺得獲益良多。

學期中開始就是與錄像有關的課程,看了很多影片,有老師自己的創作也有國外的大師們的作品,還有其他學生的作品,我喜歡看影片的部份,覺得影片最能直接傳達,在搭配上老師的講解就很清楚了。

這學期最喜歡的課是老師放MV或是一些影片給我們看,然後要我們用符號之類的概念去觀察了解導演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我覺得這種方式很有趣,可以激發出很多種不同的想法,而且在學了符號學之後,看影片的角度跟方向也多了很多以前沒有想過的,那幾堂課是我最喜歡的課程。

上了一個學期,真的覺得老師很棒很厲害,而且也很自由,給了我們很多發揮的空間,跟學校的必修及一些其他通識比起來真的好很多,平常的課程總是丟給我們就叫我們背起來,有著標準的模式跟解法,上老師的課卻可以有很多不一樣的想法,這是其他課得不到的。

我很喜歡校外參訪的行程,雖然我三次都沒跟到,因為這學期的必修課程很重,可是老師給的資訊我都有看,想趁寒假的時候再去參觀,這學期只去了剝皮寮跟皮克斯,鳳甲很近,可是越近就越懶的去,這好像是人的天性吧,以前在台中,也不常去國美館,明明裡面就有很多好的展覽,卻都要等有辦特別的展覽才去,尤其是那種有限期的,例如之前的雙年展,離題了,總而言之希望就算這學期修完了老師的課,以後老師還是可以提供展覽的資訊,不然我真的很懶惰。

最後,謝謝老師這學期教我們這麼多,老師辛苦了,謝謝您。
*


學習藝術變成了一種享受/顏培如(醫二)



其實一年級時我就想要修習這門課,因為陽明所開有關藝術類的課程少之又少,而學長姐的評價又不錯,但每次都只能碰運氣的選課,經歷過兩次失敗後,我終於很開心的選上了!而經過一學期課堂的洗禮,回頭檢視我在這幾個月內所獲得的、所成長的,更覺得這樣的堅持是值得的。

或許是因為真的太開心可以選上自己想修的課程(我的選課運一直都很差),在第一堂課我很熱血的自願當課代,一學期下來要做的事情其實沒有很多,大部份都是老師在忙,真是辛苦老師了!

學期中老師帶我們去了好幾次展覽,對於每次都發願要去看展而總是以沒時間為藉口的我,真的是一股很大的推動力,而看完展覽總是讓我收穫良多,打心得也像是在反芻看展當天作品所給我的感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藉此讓自己的動力再強一點,培養看展的好習慣,時間是擠出來的,只要有心,台北眾多的藝術展廳都應是我的天堂才是。

課程一開始老師就先介紹簡單的藝術概念,我覺得深淺適當,不只可以建構對於藝術的基本知識,也能引發想再深入了解的慾望,不過最喜歡的還是影片的欣賞,以前比較少在接觸錄像這一塊,但自從看了上課的這些作品後,我的興趣大增,原來當藝術以影像來呈現時,可以這麼靈巧多變,在加上科技的輔助,錄像所能表現的範圍與深度都大增,這是我之前從未體會到的,上課小組討論的方式也讓同學之間的想法交流,這是很有趣的!

最後要謝謝老師這一學期的辛苦,老師教學真的很認真,從上課準備的教材,百忙抽空陪我們看展,到每次上課前電子郵件的小小叮嚀和展覽分享,都讓我很感動,也很喜歡上課輕鬆溫韾的氣氛,無論我們表現如何,老師總是給予讚賞的評價,學習藝術本是件快樂的事,謝謝老師讓它變成了一種享受!

P.S.老師,課程結束後不知道還能不能收到您有關展覽訊息的郵件呢?我覺得這真的很受用,也希望自己能持續看展!謝謝~


錄像藝術的創異驚奇世界/張家豪(醫二乙)

真是有幸能上到陳永賢老師的課,還好當初老師同意讓我加簽,否則真是損失慘重了!果真如老師所述,經過了一學期的錄像藝術課程的薰陶,我真的感覺自己增添了不少文藝氣息,實在很充實很滿足。

從一開始老師簡潔的介紹各家畫派的風格和代表畫家,這些東西雖然在以前的美術課本都有寫,但是在死板膚淺的教育制度下總是被忽略輕視。經過老師生動的介紹後,自己的美學知識擴充了許多,而且老師還會用心帶領我們參觀美術相關展覽,學以致用。除此之外,老師還會寄E-mail推薦優質展覽,我覺得自己經老師啟蒙接觸了以往覺得無趣的事物,培養了看展的興趣也對往後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文藝氣息。

之後,老師也帶領我們進入錄像藝術的世界,這也是我以往從未接觸的藝術領域,震撼了我的感官刺激。從老師簡述錄像藝術的背景發展過程,以及老師播放自己的錄像作品,還有其他著名藝術家的作品,這實在太令我感動了,若我當初沒上過這堂課,可能我一輩子都不可能踏入錄像藝術的創異驚奇世界。期中報告也是讓我們深入了解錄像藝術的方法,藉由自己翻譯原文而徹底讀通內容,再吸收其他同學精采的上台報告內容。

在期末就是準備拍攝小組的影片,老師也會親切熱情的指引我們創作的方向,讓我們的壓力不致於太大,而成果也是十分豐碩。看到大家不同的創意激盪,真的非常過癮。難能可貴的在陽明這個充斥生醫教育的小地方,也能有如此精彩美感的迸發,這都要感謝陳永賢老師的到來。

最後,私心建議老師可以開兩堂不同的課程,因為只修老師一學期的課程,真的令人意猶未盡,想要吸收更多更多這難得的充實。
*
充滿創意的教學/王柏翔(牙三)

當初選擇陳永賢老師的課,就有心理準備這學期會是一個非常有文化氣質的一學期,上了課之後果然不出所料,每次上完課都覺得自己身上好像有發出一點點的氣質。在上課的內容,也讓我們學到許多有關錄像藝術這方面的知識與看法,在上課的時候時常會看許多藝術家的作品,不管是學生的作品也好或是藝術家的也好,都讓我對錄像藝術產生好奇。

如果是我自己來拍攝,會拍出怎麼樣的東西呢?剛好,期末作業正是要我們自己拍一部影片,我們構思了許久,終於覺得要結合所學,也就是牙醫,還有頭顱骨,拍出屬於我們的作品。雖然待進步的地方還蠻多的,但其實我們對於我們第一次所拍攝出來的影片,已經算很滿意了。以後如果有機會在接觸到拍片,我們應該會比現在拍出更好的作品,最後謝謝老師這學期的充滿創意的教學,讓我學到很多東西。謝謝老師!
*
培養第二專長/林維萱(物治二)

這學期選修「錄像藝術與文化思維」,是聽修過的同學所推薦的。因為在陽明,很少能接觸到有關藝文的資訊,就算有,如果沒有人介紹,也不太知道從何「下手」。我個人是覺得培養第二專長,或說培養專業以外的興趣是很好的,可以替生活增加質感,當工作或課業煩躁無解時,自己喜歡的興趣也會是一個舒壓的窗口。


錄像藝術是種很前衛的藝術形式,雖然也有技巧方面的要求,但是比起傳統我們所知道的繪畫、雕塑、建築之類─技巧都經過幾百年來前人的經驗累積、改進檢討─感覺已經都有套既有的規則可尋,已經是XXology,經由前人發展出的方法就可以學到。不過錄像藝術就像是還可以塑形的黏土,或是wikipedia,只要能創造、有想法,誰都可以補上一刀,加上一條知識。在課堂上看到種種的錄像作品,都很具實驗性,常常讓我驚訝─原來藝術還可以這樣創造。看到不同人的創意、注意到錄像作品不僅有視覺,還有聽覺的呈現,在在讓我覺得錄像是很有活力,而且很可以親近的一塊領域。


而且我覺得,製做影片是很有用的技術,雖然說我還不怎麼會,但是感覺學會以後,就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很方便。


錄像藝術也越來越貼近日常,像是現代人流行用拍照記錄生活點滴,不論是用相機或是手機。自拍啦、去餐廳時拍下餐點…網路相簿幾乎都是這一類的照片。但是看多了就會覺得千篇一律。在課堂上看了其他藝術家所做的錄像作品後,我忽然想到,如果加入一點巧思,不是單純拍仰角10度的臉,或還未碰過的食物,我覺得就可以是有種平凡中見幽默的作品,很有趣。不知道有沒有機會做成系列作品呢~


這學期有去看鳳甲美術館,很可惜的是我沒有去剝皮寮,剛好那個禮拜社團、考試等等,擠在一起,事情結束後展覽也結束了。不過有看到部落格上的照片、介紹,也算是一窺「剝皮寮」的真面目。去鳳甲那次,其一是覺得很神奇,居然美術館可以藏身在一座大樓其中,真是有趣。很喜歡其中一項作品,名稱忘記了,它的整幅畫是暖色調,正中央是一個閉著眼睛的女人。我很喜歡它處理顏色的方式,雖然遠看是粉紅色,不過它其實是由很多顏色組成,有紅、綠、黃…令人有溫和但繽紛的感覺,像是春天花剛綻放,不會太過濃麗,而是一種很舒適的氣氛。


還有錄像的部落格,我有事沒事都會去上面晃晃看看~當然還要謝謝林建甫、何念萱的努力~最後要謝謝老師在這堂課的用心,收到每封email時,一方面很開心又有新資訊,一方面又覺得的老師這樣不厭其煩的寫email真是厲害─感覺不去看那些展覽都不行了(雖然還是有很多沒有看到啦XD)
*
學習對藝術的鑑賞能力/郭育華(牙醫三)

第一次聽到這門課是大一的時候,室友選上這門課於是先上網探探路看看老師的作品是哪一方面的,沒想到一查就看到很多「重口味」的作品,我室友嚇的卻步,之後聽到其他同學分享這堂課的評語:「不修對不起自己。」真是語出驚人,於是這學期就來挑戰看看。


一開始老師先培養氣質,真是太棒了,先培養我欠缺的東西,從藝術史學習對藝術的鑑賞能力,接著還有許多課外活動(在繁忙的大三逼迫自己走出房門,還滿具有挑戰性的),老師貼心的找到經濟實惠又貼近生活的展覽,把課堂上學到的東西在實務上印證,是一種印象深刻的學習方式。


作業的部分,不得不說其中作業是個挑戰,除了打字速度是重點,雖然做逐字稿較能加深印象,但是會花費過多時間,希望以後可以用重點整理的方式(類似共同筆記),除了比較省事外,大家讀起來也可以迅速吸收重點。


期末作業真是太有趣了,雖然平常營隊也會拍自介影片什麼的,但這還是頭一回自己製作錄像藝術,從構想到拍攝到剪輯,甚至到解說,硬要把自己的想法用藝術的方式陳述給大家,知道還滿困難的,原來藝術家也不是這麼好當的。上禮拜觀摩同學的作品,真是充滿創意,尤其是其他同學,年紀跟我們相仿,拍出來的東西質感卻高了一大級,真的很厲害!!

p.s我最喜歡上課了!!
*

2009_台北數位藝術節+派樂地(當代藝術館)







派樂地
林建甫(醫二甲)

一個清閒的下午,我來到台北當代藝術館也就是派樂地的展場。一看到立柱上斗大的「派樂地」三個字,就忍不住上前和他合照了一張——即使我壓根兒不知道這三個字的意義是什麼。會場的佈置充滿了搞怪的氣息:有著暴龍身體的軍閥或是政客、長有翅膀的甘地……。更令人驚奇的是,當我們買票準備入場時,服務人員微笑著問我們有沒有帶帽子,因為當天是「帽子日」,戴著帽子可以免費入場!轉身一看,映入眼簾的除了最普通的鴨舌帽,還有羊毛帽、聖誕帽,甚至有人戴安全帽入場(我是這個時候才感受到派樂地「惡搞無罪」的有趣氛圍)!

展場內的作品形式特殊,有雕塑、投影、照片、錄像,而且不乏與觀眾互動的作品。每一樣作品都能帶給我或大或小的衝擊,但在所有作品中,最能給我啟發的是朱駿騰的作品:《大奶特攻隊》。這件作品的呈現方式是:在一個小房間內,有三側的牆上都放滿了有「大奶特攻隊」字樣的奶粉,中央有四台電視往不同方向播出廣告。播出的廣告實在沒什麼內容,也沒有提到產品的資訊,只有三個穿著清涼的女人搔首弄姿,耍耍猴戲的戲碼。起初我覺得挺有趣,但漸漸地,我覺得這廣告越看越低俗,讓我想到了現在電視上到處充斥的線上遊戲廣告,「不要摸,我要碰!」或是「美女麻將」等蠱誘民眾的廣告詞。也許平常在電視上短短十幾秒的這種廣告能夠成功吸引觀眾注意,但現在狀況不一樣了——朱駿騰選擇連續不斷地播出5分鐘,還在周圍疊滿單調而氾濫的商品,讓人突然驚覺自己平常是如何受到這些商品的洗腦和荼毒。這種「將不滿的事物誇張地放大」的諷刺手法,讓人想到醫學上的順勢療法(homeopathy),也就是以毒攻毒、反其道而行!這種作品不直接傳達對當下現狀的不滿,而是將不滿之處誇張地膨脹,引領觀眾重新反思眼前的一切。

2009_純真頑皮(就在藝術空間)










《純真X頑皮》就在藝術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MeyauLrKw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