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5

2010幻象之丘—新媒體藝術展

《幻象之丘:新媒體藝術》—年代新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sQwJJuzEJo
《幻象之丘:新媒體藝術》—中視新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RXpWRfDFy8&feature=channel
《幻象之丘:新媒體藝術》—公視新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lgo9E5fOx4&feature=channel



作品因參觀者互動而激發更深的意涵
趙彤/生科系二
這次的「幻象之丘—新媒體藝術展」,展覽顛覆了我對藝術展覽的印象。傳統的藝術展覽大多是比較偏單方向的互動,也就是由藝術品本身去感染我們的情緒與想法,而「幻象之丘」展裡的多數藝術都強調我們用肢體或聲音去和它們互動,似乎人類的情感能夠藉由多媒體的技術來直接呈現。

第一個接觸的作品主題是以電池電極為設計理念,在白色的牆壁上充滿了許多黑色線,所有的黑線都由一端發出連續到另一端,正如電流由正極流到負極,而有趣的是,當我們用肢體碰觸任意兩條線還會發出不同頻率的聲音,代表了每一次的接觸都是特別的一刻,藝術作品因為參觀者的互動而激發了其更深的意涵。也有展覽品是會跟著我們舞動的,牆上位於兩個插座孔之間的小亮點如一小銀河般隨著我們的身體擺動而改變其流動的方向與姿態,這一來一往的互動讓我感覺藝術是有生命力的。有一件作品是透過我們的吶喊而把影像放大,影像放大的程度與輸入的聲音大小成正比,這似乎反應了我們的壓力,我們用聲音來發洩,隨著放大的影像則反映了我們的內心,有一種想要突破什麼的感覺。

骰子人生則反應了人生的機率性,不同的形體會投影出不同數目以及不同數字面的骰子,而且其隨時都會有變化,人生確實面臨著一次次機率的挑戰。另一位住在基隆的藝術家則藉著金屬光澤的投影巧妙地呈現出了水滴折射的感覺,這件作品反映了藝術家的生活環境。還有一件作品讓人感覺可以用移動身軀來創作音樂,在這個作品中我們的陰影會被反應在牆上的方塊變化,同時,不同的水平位置也會產生不同的音響,猶如我們的身軀就是一個個鋼琴的按鍵,能夠透過水平位移而譜出個人化的樂章。最後,影片中的谿山行旅圖則充滿了作者對歷史圖畫故事背景的想像力,想像力確實能讓平面的藝術立體生活化,有令人身入其境的感覺,隨著古畫在漫遊,彷彿進入了另一個時空。

「幻象之丘—新媒體藝術展」的展覽就如其名,透過幻想與影像結合,以及科技的協助,讓藝術的領域更為廣大、更人性化與生活化,提供我從另一個角度欣賞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