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以恩 (醫二甲)
坐落在車輛川流不息的大馬路上,以工、商業大樓比鄰而居,亦或隱於其間,不算僻壤但和出了奇岩岸的右手邊的熱鬧比較起來,真有種說不出的荒涼。首次造訪鳳甲美術館,連在哪個方向都不太確定,一開始還以為走錯方向,終於看到「寰宇金融大樓」。一進大廳,仍不放心地和警衛做最後確認:「請問鳳甲美術館……」話還沒講完,警衛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接上:「沒錯,沒錯,就在這裡,請上十一樓。」對於我們這些在藝文世界窺探的路人甲乙丙丁,他應該已經司空見慣了吧!
電梯內竟有一些鳳甲美術館的介紹,還在聽他的創辦緣由時,電梯門就開了,雖然還想在入館前多了解它一點,不過聽鳳甲美術館「自我介紹」反倒更令人期待。
前大廳有兩隻可愛的水牛(本土雕塑家─黃土水的作品)一前一後迎接我們,彷彿正懶洋洋地在田裡漫步,整個下午也跟著閒適起來,水牛的線條亦粗獷亦柔和,呈現質樸的趣味,讓我想到林鳳營廣告的的美術館版:天啊!美術館裡真的養了兩隻牛!頓時我覺得我走進了一個充滿故事的空間,方才還有暖陽讓水牛可以做日光浴,現在,一名田家青壯年男子突然遇上「驟雨」滂沱,正迅速披上蓑衣,楊英風─「驟雨」這件作品沒有出現「雨」,但從人物肌肉線條,明顯感受到一股突然的張力,化抽象為具象,真是此時無「雨」勝有雨!
史上許多有名的藝術家在世的時候有一餐沒一餐的度日,畫作一張也沒人想買,對他們來說,更慘的應該是遇不到知音,但死後那些不被看好的畫一張張都變成價值連城的名畫,像梵谷、畢卡索都是如此,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不過,看了張萬傳的作品《有雙魚的靜物》以及楊英風的《水袖》卻給了我一點啟發,張萬傳愛魚成痴,筆下畫出的魚系列作品數量應該可以和魚市場的魚相抗衡(難怪我第一眼看到畫中的魚竟有似曾相識之感),卻也因太過氾濫而貶值,反觀《水袖》,像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中裙襬的縐褶的柔逸,好像一名古代的歌妓在我們面前飄飄然跳起舞來,水袖在風中搖擺霎時定格擷取下來的畫面,不,是實體。館長邊介紹邊建議我們換個角度看,試想翻轉過的《水袖》,他告訴我們這就變成另一項作品─《有容乃大》了,一作品兩用,這倒奇!真的會令有心的蒐藏家覺得很值得,一次可以搜藏兩樣作品,也許藝術家可以彼此交換生存法則,在藝術不做任何犧牲的前提下。
「鳳甲」聽起來很有本土、古早味,原以為應該都是民初的台灣本土藝術家的創作,沒想到竟也有新銳藝術家的作品,像劉世芬的《膜與皮三維詭辯》,跨領域創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這組作品是令我們駐足不前的作品之一,一行人東瞧瞧、西看看想猜出畫面上的器官是什麼(潛在職業病?),藝術欣賞十分互動化。有人戲謔道:「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雖是玩笑話,但我卻不以為然,藝術家們用他們敏銳的感官、細膩的心思關心時事,每個社會有每個社會的問題;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特有的小默契,所以藝術是沒有辦法跟科技產品一樣,年紀愈新的作品就愈好,而是代代累積,像泡茶一樣,濃茶有人愛,淡茶亦有人喜愛。
*
郭育華 (牙三)
想不到離我們生活這麼近的地方就有一個美術館,不過它的藏身之處還真是隱密,在一棟不起眼又像是家的大樓裡居然暗藏玄機,真是妙不可言。美術館的擺設和氣氛都十分優閒恬靜,來這裡走上一回恍如隔世。雖然作品不多,儼然是個迷你美術館,但其中的作品也都讓人驚艷。
我最喜歡的有朱銘老師的太極,用一個很俗氣的形容詞,我覺得這個作品「超可愛」的!之前在台灣文學館外面也有看見類似的大型作品,但這是看到的更覺驚嘆,作者使用快速斧劈的技法,用斧頭批出乾脆利落的線條,柔和的武術動作,搭配上木頭這個溫暖的素材,充分表現太極的力與美,神奇的是這位藝術家的物理力學也學得太好,居然可以讓看起來不為零的力矩直挺挺的站著,這真是藝術與科學的最高境界。
另外還有邱建仁先生的繽紛樂堆疊,用黑與白的基調勾勒出人影空間距離,運用攝影的手法營造出立體的感覺,不知道為什麼,雖然作品名稱叫做拼分樂堆疊,但我看著總有股惆悵的消逝感,畫布透露出融化的意象,彷彿要消失的人,顏料疊著豐富的情感,也許當繽紛的萬物堆疊後都會回歸平淡於虛然,就像光的七彩將疊成白光,色的七彩將疊成黑暗。
*
陳嘉容(牙三)
觀念中,美術館就該有個小公園,佔地廣大、顯眼,但今天參觀的鳳甲美術館竟大出所料,藏身在這樣一個都市叢林裡,一踏入美術館的範圍,馬上感受到一股藝術的氣息,很乾淨也很寧靜,木頭給人一種安定感,樣品屋般的美麗,但也因為佔地較小,更顯其精巧豐富。
經由館長的解說,了解台灣幾十年來藝術界的演進,隨著社會變遷,藝術家也不斷改變創作內容,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洪瑞麟的作品,有簡單地以素描方法描繪出礦工在寒冬中工作的辛苦,也有恬靜的淡水河小鎮,這幅畫的天空真是十分繽紛,遠看還帶點閃亮,讓人看了心情也跟著平靜下來,其他像黃土水的水牛系列,讓我想起小時候在外婆家的純樸生活,楊啟來那細細描繪早期柳川的畫,和現今美化過後的相比,各有各的美妙。這一趟收穫頗豐,希望以後還有機會參觀。
*
淡水、時代及思緒的蠕動
謝佩君 (醫二乙)
這次到鳳甲美術館參觀它們十週年的展覽,展出內容包含了從日據時期到近幾年的作品,可以從展出的作品當中發現時代的演進背景,例如其中的郭維圖的作品──思緒的蠕動Ι,畫的背景放在解嚴時期,畫面的背景是陰鬱的暗色,而思緒則是一團以不正常方式交纏、彷彿曾被網子困住的亮紅條狀物,暗色背景中它是唯一有生氣的物體,慢慢地,思緒周遭變為灰色調,暗示著變動的到來;隨著解嚴令的頒布,困住思緒的牢籠消失了,畫面中的思緒正抖動著,準備向四面八方伸展自己,然而思緒卻位於桌角,這種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也出現在畫作中。
另一幅讓我覺得很可愛的畫作是洪瑞麟的淡水河小鎮,這幅畫是以印象畫派的手法繪成,有著不太明顯的輪廓、非單一色系顏色的組色(綠色中的紅、陰影中的藍);畫家本身在年輕時是礦工,因此早期作品多為以礦工為主角的素描,素有礦工畫家之稱,退休之後,因為作品以粉色、明亮的顏色為主,被稱為陽光畫家;這幅淡水河小鎮正是他晚期的作品,從遠至近粉色雲彩、橘色屋頂到深綠樹木,以色彩深淺表現出遠近感,此外畫作以水平構圖,表達出穩定的感覺,雖然在畫作上看不到一個人影,但卻不令人感到孤單,而是一種好像在鄉下渡假的悠閒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