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3

2009剝皮寮藝條通





剝皮寮藝術之旅

陳以恩 (醫二甲)

找不到剝皮寮在哪?別擔心,路上會有好心牛士告訴你!真的,我和另外一個同學就是由身上鑲嵌許多盆栽的牛兒─含笑(天啊!是隱藏版)報路的,藍色的身軀和綠意盎然的盆栽相映成趣,不知不覺中已經陷入剝皮寮的文化、藝術與人文的漩渦裡,完全融入整個環境的藝術真的好自然。

在導覽員的引導下展開這次的文化饗宴。第一個正式被介紹出的作品是李明則的《團員月亮》。由皮影戲的方式打出一幅幅的影像且不斷的旋轉,有意識流的感覺。倏地,阿嬤在起風的夏夜說的那些神話、傳說一一浮現,那是彩色的記憶,許多個月亮,許多個夜,久久無法忘懷。說到記憶,從小我也想把自己的記憶封好、保鮮,隨時想調出檔案都可以,黃子欽的《「春花夢露」記憶裝置展》完全與我心有戚戚焉,把一個個帶有回憶的物品放入膠囊中封存起來,真是太聰明了!裡面甚至填充著某種物質讓東西在膠囊中位置不變,彷彿播放機定格一般,下次我也要試試做一個屬於我的記憶膠囊。關於記憶為主題的還有《掀開記憶的痕跡》那件作品,畫布包住剝皮寮的史料,在隨意撕開來,彷彿記憶被揭開,不刻意的撕法,有不經意回想起記憶的感覺,剝皮寮真是充滿記憶的地方!

我發現當代藝術做起來可以很繁複卻也可以簡單,藝術的是表達的意象、呈現的創意,印象很深的是作品《浮光》,利用針孔成像原理,將廣州街投映在觀賞者眼前,作品內的時間和觀者同步進行,紅綠燈綠了又紅,紅了又綠,艋舺也悄悄蛻變著。在觀賞的時候,我開始思考起我這個人和我生長的環境的連結,對土地的情感也慢慢被帶出來,不是住在廣州街上的我,就有如此之感,更何況當地居民?它完全不需要什麼媒材,只要有一間房間,或許一顆學過小學自然科學的腦袋就可以完成,又十分平易近人。

在戶外的陽光下欣賞藝術,每件藝術都很陽光。
*
剝皮寮與龍山寺

何念萱 (醫二)
坐在星巴克的大沙發裡,我想著這樣的一天,帶給我了什麼。

踏出龍山寺站,沿著地圖走,我們經過了香火鼎盛的龍山寺以及車水馬龍的廣州街。我觀察著周遭的人群。老人、殘障人士、沿路兜售玉蘭花的小販、擺地攤…,這裡的人是多麼的不同於我周遭的人呀!空氣裡瀰漫著民間信仰的味道,老人緩慢的步履、黯淡的眼神,透露出這裡的特殊。龍山寺,許多對生命感到迷惘的人們來這裡尋求心靈上慰藉,求一根籤、插一支香後,可以安心一些。

來到了剝皮寮,一路跟隨導覽員觀賞了20多件作品後,我們到頂樓瞭望老松國小,吹吹風並攝影留念。雖然與龍山寺相距不到一公里遠,但這裡的氣氛、景色卻與繁忙的街區截然不同,陽光輕柔的照著空曠的頂樓,樹影搖曳,空氣清新。

接著,我來到了星巴克,回想今天的經過。

我對自己多了兩項要求,我認為這兩項要求對我未來的人生有莫大助益。若我能在這時候逐漸培養這兩項能力,未來或許會有豐碩的成果。但這卻是不太容易的一件事。

第一項要求,就是對環境敏銳的感受能力。這個環境是怎麼產生的?這裡的人在做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景觀?每個環境都有它特殊的歷史淵源、文化背景、居民組成…等等,但深入體察這些內容前,必須先靠自己的感官仔細觀察,而且在觀察的過程中,往往能有更多的認識與體悟。敏銳的感覺能幫助我們更快速、更準確的了解環境,並作思考、反省、比較。舉例來說,就像是今天對龍山寺的觀察和感受。

第二項要求,就是創作的能力,這個要求的難度可說是更甚前者。在看了剝皮寮的混搭當代藝術展後,我發現,人人都創作的能力,但就看你敢不趕去想、敢不趕去實現。每一件作品都是付出了許多的時間和心血所完成的,你可以從這些作品的細節觀察的到,藝術家們講求的就是呈現在觀眾面前的那一瞬間的畫面。但這些作品不需要有一定格式、一定內容,它可以是個多面相的作品,每個人看了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角度。因此,創作和觀賞本身都是很自由的,創作者可以在作品中交代它想傳達的內涵,也可以不必;觀看者也不必緊張的去看介紹了解作者的想法,他可以有自己的解釋。

看了這些創作後,我有一種不論什麼想法都可以變成一種藝術的感覺,一棵樹種在由木炭排成的符號裡、聲音圖書館、倒影成像、跑馬燈月亮…,這些作品,好像一個個夢境。賴科技之賜,許多人類的幻想可以付諸形體,呈現在觀眾眼前。創作不分好壞,思想不設限,只要有心,人人可以創作。

這是我對自己的期許。
*
混搭當代藝術

郭育華 (牙三)

來了台北兩年多了沒去過龍山寺,這次拜這堂通識之賜出外走走,我們都說修了這堂通識至少有個明顯的好處:讓自己比較不宅一點。

藝術品擺在古色古香充滿復古味的建築裡,實在饒富趣味,尤其街道旁邊又穿插一些舊商店的佈景更添活潑,負責導覽的是位很有活力的學姊(稱呼學姊是因為她大我們不到2歲,面對藝術能對我們侃侃而、談不急不徐的介紹,真的很厲害)。
總共有二十幾件作品,有來自各國的藝術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衝擊下,編織出不一樣的、我們沒見過的台灣風景。有件作品讓我特別印象深刻,是來自美國的藝術家Anthony Luensman創作的,他看台灣檳榔攤的霓虹燈覺得很是有趣,於是也在自己臉上裝了一個,到處拍照錄音,表達出外國人對台灣的異想天開。其中有一張照片是他跟西施一起坐在檳榔攤上拍的,特別的是照片中的監視攝影機也照出他獨特的綠色光點,對照起來好像又更滑稽了充滿趣味。
另外一件我很喜歡的作品是台灣藝術家周孟曄的作品,他把時間數字用冰塊融化了(我想起達立那張時鐘融化的圖),第一次時間就這樣血淋淋的融化在一張張的照片中,令人震驚許久(雖然其他同學覺得還好),而且他用各種不同的顏料數字不斷播放,交織出一種詭異的美麗,雖然是一直重複的畫面卻讓我看得入神不知不覺我的一分鐘也過了,這種把抽象化成具體,又把具體變成夢幻的表現方式很吸引我。
*
陳嘉容(牙三)

一出捷運,萬華地區的特殊氛圍使我不禁懷疑起自己的所在,不像台北其他地方的進步與冷漠,竟和一年多前一樣洋溢著似鹿港、大甲之類的感覺,慢步走到剝皮寮,一開始就被政府的魄力感動,是如何的努力才能保留下這條老街?如何的辛苦才能佈置成這麼有藝術氣息的老街?
跟著導覽一步步探索,欣賞這麼多取材於當地的藝術創作,好希望自己的家鄉也能有條這樣的街,「團圓月亮」重現了過往的時空,但也讓我想到今年無法回家和家人一起過中秋的遺憾,「檳榔男孩」系列照片中最有趣的莫過於站在檳榔攤前的那張,大小兩個綠色螢光相對比實在是很好玩,「神祇地圖」是個很新奇的點子。
讓我花了好多時間尋找觀世音菩薩,不過當中最引起我注意的還是「浮光」,僅僅透過針孔成像原理,就輕易地創作出一幅夢境般的景象,隨著室外的景色改變,呈現的影像也跟著改變,待在這樣黑暗的空間,讓我感觸特別深。藝術家希望藉由此作品重建自身對萬華的關注與省思,我也因為這個作品,重新省思自己對家園的了解與關懷。多久沒有在社區中散步,觀賞四季的變化,觀察鄰居的往來?當下讓我決定下次回家一定要好好關注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