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3

尋找馬緯度






「尋找馬緯度」 看見圓的藝術
中國時報 吳垠慧/台北報導  (20081017)

圓形在人類各大文明中,都是常見的符號,有許多象徵的意義,如圓滿和融合等,圓也是美術造型的基本元素之一。策展人陳永賢策畫了「尋找馬緯度:圓轉中的相對靜止」展出,邀請七位藝術家分別從錄像藝術、繪畫、動力雕塑等方式來表現「圓」。

「馬緯度」是地球南北緯卅度之處,地理學上稱為無風帶,因為風不到這裡作客,當航海家船行至此,船呈現停滯不前狀況。據傳,為減少重量,只好將船上運送的馬匹丟進海裡,以此得名。陳永賢將地球運轉與馬緯度無風帶之間的動靜關係串聯到當代藝術,因此展出作品除了繞著圓的思考,不乏探討速度或時間的動與靜等問題。

旅居德國的藝術家吳逸中參展錄像藝術《零》,畫面中吳逸中以不疾不徐的步伐行走,穿越過拼接成三六○度的環形影片之間,影片不斷轉動,人在其中行走,分不出來哪裡是起點、哪裡是終點。

藝術家陳志建的影片《流自慢》,投影
在地面圓形的平台上。他拍下住家到工作室路途中的景色,將不同時間這段路途的影像,以同心圓的順序剪接出來。因時間差的關係,畫面看起來好像水紋在表面流淌、波動,頗為詩意。

年輕藝術家林俊良的作品《潤》,把居家鋁門、捷運站的門、一般大樓的安全門等拼接在一起,變成一顆像地球儀般轉動的球體,頗為有趣。

宋璽德擅長動力機械雕塑的創作,特別偏好不鏽鋼材質。《花園系列》以不鏽剛製作出會轉動的花朵,還表現雨滴旋轉的狀態,結合光影讓雕塑產生絢麗的視覺變化。陳怡潔《函數色彩》系列以數位影像輸出,把動漫的英雄人物超人、飛天小女警等,重新安排化變成一顆顆同心圓,在高樓大廈之間滾動。

「尋找馬緯度:圓轉中的相對靜止」在台北MOT藝術空間展出。

-
-
「尋找馬緯度」觀後感
by 黃柏翰(醫一甲)
旋轉中的圓,自其外緣看來,是恆久的動;然而自其圓心看來,卻是恆久的靜。對於同一件事物,以不同的角度觀之,往往能依次見到其對立的不同面向。具象的動,抽象的靜;時間的動,空間的靜;外顯的動,內蘊的靜。實則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才是萬物的原則!這個概念不禁令我想到蘇軾在赤壁賦中的名句:「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

對於陳志建的「流自慢」很有感覺。從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與他初次邂逅時便是如此。仰視的視角帶出一種慵懶的步調,而微晃的鏡頭帶出一種恍惚的心理狀態;那已不是視覺的影像,而是心境的投影。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這放空而閒適的步調更有其動人的力量;而在生活壓力與盲目追求的人生中,這一份自慢,一份切實洞見自己存在與定位的自慢,更是圓轉的中心,風雨間的馬緯度,帶著我們優雅地走過紛紛擾擾,也無風雨也無晴。

吳逸中的作品「零」也是相當震撼的。它以一種荒謬的方式呈現了生命持續的運作模式,雖不如薛西弗斯的神話一般悲壯,卻也夠令人驚嚇了。看似不斷移動的生活,用一種抽離而宏觀的角度視之,竟也可以說它不曾移動!而作品中人物的不疾不徐,更加深了荒謬的張力。

陳志建的「換日線」也是充滿省思。一般而言,我們對於空間與時間的知覺總是:在同一個時間中,無法同時存在好幾個不同的空間;而在同一個空間中,更無法同的存在好幾個不同的時間。然而,在「換日線」中,卻在同一個空間中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時間。看似荒謬不合理,但是當我們一想到地球的時區、時差等概念,似乎便退讓了一步。原來,天天我們都生活在時間當中,卻沒有真正了解時間;我們只是主觀地覺察了時間的一個一個小小片段,卻不曾客觀地以整體宏觀的角度體驗時間真正的本質─那不因人因地而改變的本質。這樣的思惟,又讓我對於藝術有了全新感受─對於一個概念的省思與探索,須要將自己抽離習慣化的視野;而藝術家,便是那猛然摔破我們既有眼鏡的人。

以前很少接觸藝術、極少去看藝文展覽、更從沒有過在展場聽到導覽講座、聽見創作者的現身說法。在理性與感性交織之中,我把腦袋和心靈拆了開來,再重新組裝起來,撢去灰塵,重新出發。

Ps感謝老師給我們這些難得的機會接近藝術。

-

-
by 林弘恩(醫二乙)
看MOT展覽:
第一次踏進MOT,在一個小小舒適的空間裡欣賞藝術品,也是一種享受呢。在馬緯度無風帶中,每件作品都充滿了『圓』,但是,圓的方式又不太一樣。其中看到了陽明大學公共藝術『風車』作者宋璽德的作品,有一系列作品與學校的風車很接近,利用光打在旋轉的螺旋面上的圓,製造出美麗的景象,還可以映在天花板上。陳志建的流自慢中,利用錄影所得的影像,作同心圓的切割,再賦予每一圈些微的時差,創造出水波的美感(害我一開始一直在找哪裡有水)。再把林昆穎利用LCD燈與電腦控制,製造出眩目的旋轉,像打陀螺一般,有視覺上的震撼感。最令我印象生深刻的是他另一件作品的養海計畫,利用海水導電的特性,讓觀賞者自己動手,透過裝置,製造屬於自己的影像,非常地特別。這些作品,每一位作者都帶有個人風格,讓欣賞的人能夠體會它的美,探尋他的原理,追求那作品漩渦中不變的中心。

弘第的展覽:
聽了老師的座談與藝術家親自的解說,當初在MOT看不懂的作品全部被完美地詮釋了,我也比較能體會作者想表達的創作理念。圓,是個完美的圖形,無論從什麼角度看,都是一樣的,但是他除了是永恆的靜止以外,更是永能的轉動。如何從動中求靜、靜中求動,在這次的展覽中成了耐人尋味的地方。在靜止的圖像中發掘動感和動態的錄像中尋找永恆,變成了我在看作品時的樂趣。

新媒體藝術的媒介與觀念
by 蕭屹宏(牙醫一)

參加陳永賢老師的座談『新媒體藝術的媒介與觀念』。我認識到「新媒體藝術」主要是利用電腦、電子或其他新科技為媒介來作為作品的一部份。而展覽作品許多都運用了圓或旋轉的概念,呼應了「尋找馬緯度」的展覽主題。

在參觀展覽時,有幾件作品使我有特別的感受。首先,放置在接近門口處的是林昆穎的〈浪〉,這件作品利用LED來表現水波晃動時的光影變化,也展現了新媒體藝術作品與參觀者之間的互動,是我之前較少在藝術展中看到的,讓我對藝術有一種新的感受。而宋璽德的〈花園系列〉利用了平常看似冰冷的鋼鐵作為媒介,在旋轉時作品的光影變化使得我在觀看作品時覺得藝術作品是擁有某種特殊生命感。林俊良的〈潤〉是由『門』的概念組成的,作品利用門圍成地球似的圓形,使我有種感覺:『門』可說是圍繞在我們生活中的一部份。吳逸中的〈零〉,用小人在一個圓圈中行走,圓這個概念使我聯想到人生中的每一段路程,沒有所謂的起點,也沒有終點。這次的展覽,使我對新媒體藝術有更多的認識。
by 莊 茜(醫二甲)
馬緯度無風帶,位於南北緯30度,是一個氣象學的名詞,以這個概念表達圓心與圓相對靜止,實是皆為一種難得發現的喜悅,MOT的展場不大,燈光塑造的氣氛卻是如此地祥和溫馨,聽完了座談會,聽完了幾個藝術家解釋自己的作品,享受於一群藝術愛好者交談的氣質中。
其中一個喜歡的作品是宋璽德的作品,深深為[流星系列]所陶醉,流線型的設計、不同打洞造型的不鏽鋼和從作品下方打的燈光於牆上投影出了五彩繽紛的饗宴,就像是萬花筒讓人回味無窮,不論是受過多少苦難,不論當時的心情是否低落,看到那投影光的轉換都不禁感受到了存在於每個人心中的赤子之情,我們都曾有過在操場上與朋友追逐的日子,我們也都曾有過和父母到遊樂園玩旋轉木馬的興奮,我們也都曾體驗過新學一樣事物的滿足,甚至在第一次看到那萬花筒時那遲遲不放下的笑容,而隨著經驗的累積與歲月的增長,我們的胃口越來越大,我們不再為了小小的事情感到開心,但開始會為了瑣碎的事情煩心,我們陷入世俗的漩渦中無法自拔,卻不知道其實抬頭一看,又會是另一道彩虹,我站在那兒許久,始終沒有移動腳步,眼神停留在那天花板,開心地笑了。

另外一個很喜歡的作品是陳志建的[流自慢],像在水井邊從倒影中看到這都市的面貌,那隨著水波晃盪的技巧,常會運用於電影或是卡通中表示回憶,在我們的一生中,總有許多畫面儲存在我們的腦海中,但當時間一久要再回想,那曾經認為是刻骨銘心的瞬間都成了模糊,甚至是虛幻,當時的情感隨著時間或更加難以忘懷、或轉以昇華,週遭的背景往往成了主角,而站在面前的人到底說過了什麼話卻已拼湊不出來,混雜著夢,混雜著情,平凡的對話成了偶像劇的做作,剩下的,也只是交錯的懊悔,逝去的,則是一分一秒的時間。
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是吳逸中的[零],看了第二次才發現上面有一個人正在走,以24張圖片組成環形,以0代表一個起始點,藉以表現生命持續的運作方式,我們常會在不同的時空中遊走、探索、茫然,隨後再度尋找到自己的原點,在人生中,總有太多事情是週而復始的,就好比四季,但值得一提的是,階段性的轉變讓我們驚覺,這一切並不枯燥,每一年的春天都會是如此不一樣,今年看到杜鵑花,明年看到黃鶯,今年手牽著家人,明年手牽著朋友,相同的景色卻又是如此地不同,24張圖片,也許是指24個小時吧,每一天都是全新的開始,我們會想改變過去,但卻忘了其實我們一直在改變,我們可以改變昨天的下午兩點鐘,只要我們願意,我們每天可以創造新的下午兩點鐘,就因為生命是週而復始的,所以我們不該因過去停下腳步往回走,而是邁出更大的步伐向前。
圓轉中的相對靜止,意味著其也正在旋轉,叛逆中的相對乖巧,意味著其也正在叛逆,事情往往沒有絕對,相對的世界告訴我們,開心過生活才是贏家。

「尋找馬緯度」
by 黃渝倫(醫技二)

我最喜歡的作品是〈潤〉。利用不同樣貌的門開開合合、上下左右移動,融成一個圓球,我想觀察它的規則卻找不到。而門的意念讓我想到既晴的一本小說--請把門鎖好--門可以代表一個時空的轉移(像哆啦A夢的任意門一樣),在門背後的是什麼,你永遠不會知道。

〈養海計畫〉是互動式裝置,可以讓參訪者自行搖晃,使LED燈明明滅滅,創造屬於自己的一盆海水,頗新奇的!

〈流星雨〉系列除了實物本身外,我也很喜歡它們映照在天花板上形成如萬花筒般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