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數位藝術節─超介面
醫一甲/黃柏翰
這次展覽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展出了許多互動藝術的作品。互動藝術較一般藝術有其無可取代的優勢;其一,是大大地拉近了觀賞者與創作者間的距離,使得藝術不再是像傳統的畫作一般,高高掛在牆上,甚至還有繩索限制觀眾的觀賞距離,無形中塑造了藝術高傲而難以親近的姿態;互動藝術革命性地扯開了這道藩籬。其二,互動藝術賦與了藝術品更大的可能性。由於每一個不同的觀賞者都能與作品產生不同的互動,使得每一次對話的結果都是個人化的、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已不再是死氣沉沉等著觀賞者來瞻仰的對象,而是一個又一個的有機體,在每一個不同的時空點展現無窮的生命力與潛力。
以上是導覽專家的觀點。依他的講解看來,在互動藝術的呈現當中,觀賞者角色的重要性被大大地提升了。但我個人認為,從另一種角度看來,其實觀賞者也不用高興得太早。當觀賞者很開心地在現場「玩」藝術品時,其實不知不覺地,卻沒有發現自己也是「被玩」的對象!
浪漫主義時代的作家喜於創作童話故事。那是由於浪漫主義的哲學家將「世界靈魂」看成是一個「自我」,大自然源自一個更高階層的的想像力,有人便稱之為「上帝」。而當時的作家與他的作品之間的關係也是一樣的,因為童話故事讓作家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用他那「創世的想像力」。在我看來,互動藝術的創作者便是那「造物者」,在作品中創造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而觀賞者就是自願投入這個世界的生命體。觀賞者在侷限的空間內,遵守著似無實有的遊戲規則,乖乖地努力去意識到那些「藝術家所要讓我們意識到」的東西。浪漫主義的謝林(Schelling 1775-1854)說世界「在上帝的意識中」,我想,互動藝術的世界就是「在藝術創作者的意識中」吧!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後,突然覺得有些陰森;隱隱約約似乎已經感覺到創作者那如同上帝般無所不在的意識已包圍在我的四周,在我「忘我」地嬉遊於這個新世界時看著我的一舉一動,時而發出戲謔的竊笑!
很喜歡天工開物股份有限公司的作品─「辦公室現場π/4版」。在觀賞者坐上圍著辦公桌的椅子後,桌上便投影出電腦程式的影像。穩重的桌椅擺設,與那時而浮現,時而退隱的數位影像,產生了交錯與對話,讓人突然意識到實體的現實世界與數位的虛擬世界已在工作、生活中緊密的連結,人人無時無刻迅速地來回穿梭在兩個次元之間而不自覺。而且每當影像慢慢褪去時,總是給人一種虛幻的感覺,隱約描摹了忙碌的資訊工作者迷失在茫茫網海之中。那桌上盛水的玻璃杯更是充滿想像空間,間隔好久才滴下的水滴,訴說了時光的流逝,一種超現實地緩慢流逝。或許在忙碌與壓力之中,時間就是這樣介於意識與非意識的縫隙之間前進的吧!
另外,有一件國際邀請展作品「自動飛行船」也帶給我許多省思。當我拿著感應器接近那沒有任何生命特徵的飛行船時,看見他因為我的靠近而發出聲響,接近我,甚至好像對我的虛擬食物做出啃食動作而讓我感覺到手心一股震動,我的心中竟然反射地升起一陣喜悅!即使它是如此地機械而與生命扯不上絲毫關係,我竟然因為它對我的回應,而隨後在自己心中產生了應只適用於生物的情緒反應。原來數位世界的許多產物已不知不覺被人性化。當我們與數位世界的成員共存時,彼此的界線已被模糊。或者用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虛擬世界的「生命」已能夠激發與人類面對真實生命時相同的一條神經傳導路徑!有人對電子寵物產生感情。有人與網路系統中的人性化客服系統進行對話。有人沉迷於電腦遊戲與其中的角色產生更甚於現實世界的連結。或許這些在前一世紀的人們眼中超現實而荒謬的舉動,數位時代的我們竟已習以為常!
最後,是林俊良的作品─「FACE OUT」。作者將多個時間點上自己的臉部影像堆疊於於同一個時間點,盡可能接近原本的那張臉,結果卻是不斷改變、移動的不協調影像。或許這就是探討「自我」的意象時所令人懷疑的恆常性吧!根據經驗主義哲學家休姆(Hume, 1711-1776)的說法,以為自己有一個不變的自我是一種不實的認知。這個自我「只不過是一束不同的感覺以無法想像的速度接踵而來,不斷改變並移動」的過程。我們心中有的只是這些來來去去的知覺與感覺,並沒有一定的「自我同一性」。再看看這件作品,難不成它就是把這個觀念予以視覺化、具像化的呈現?不同時間點的自我是同一個自我嗎?姑且不論是否戴上社交的面具,那個純粹而恆常的自我其實是不存在的。自我永遠是流動的;也因此,自我永遠沒有被自己摸透的一天。
-
醫一甲/黃柏翰
這次展覽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展出了許多互動藝術的作品。互動藝術較一般藝術有其無可取代的優勢;其一,是大大地拉近了觀賞者與創作者間的距離,使得藝術不再是像傳統的畫作一般,高高掛在牆上,甚至還有繩索限制觀眾的觀賞距離,無形中塑造了藝術高傲而難以親近的姿態;互動藝術革命性地扯開了這道藩籬。其二,互動藝術賦與了藝術品更大的可能性。由於每一個不同的觀賞者都能與作品產生不同的互動,使得每一次對話的結果都是個人化的、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已不再是死氣沉沉等著觀賞者來瞻仰的對象,而是一個又一個的有機體,在每一個不同的時空點展現無窮的生命力與潛力。
以上是導覽專家的觀點。依他的講解看來,在互動藝術的呈現當中,觀賞者角色的重要性被大大地提升了。但我個人認為,從另一種角度看來,其實觀賞者也不用高興得太早。當觀賞者很開心地在現場「玩」藝術品時,其實不知不覺地,卻沒有發現自己也是「被玩」的對象!
浪漫主義時代的作家喜於創作童話故事。那是由於浪漫主義的哲學家將「世界靈魂」看成是一個「自我」,大自然源自一個更高階層的的想像力,有人便稱之為「上帝」。而當時的作家與他的作品之間的關係也是一樣的,因為童話故事讓作家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用他那「創世的想像力」。在我看來,互動藝術的創作者便是那「造物者」,在作品中創造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而觀賞者就是自願投入這個世界的生命體。觀賞者在侷限的空間內,遵守著似無實有的遊戲規則,乖乖地努力去意識到那些「藝術家所要讓我們意識到」的東西。浪漫主義的謝林(Schelling 1775-1854)說世界「在上帝的意識中」,我想,互動藝術的世界就是「在藝術創作者的意識中」吧!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後,突然覺得有些陰森;隱隱約約似乎已經感覺到創作者那如同上帝般無所不在的意識已包圍在我的四周,在我「忘我」地嬉遊於這個新世界時看著我的一舉一動,時而發出戲謔的竊笑!
很喜歡天工開物股份有限公司的作品─「辦公室現場π/4版」。在觀賞者坐上圍著辦公桌的椅子後,桌上便投影出電腦程式的影像。穩重的桌椅擺設,與那時而浮現,時而退隱的數位影像,產生了交錯與對話,讓人突然意識到實體的現實世界與數位的虛擬世界已在工作、生活中緊密的連結,人人無時無刻迅速地來回穿梭在兩個次元之間而不自覺。而且每當影像慢慢褪去時,總是給人一種虛幻的感覺,隱約描摹了忙碌的資訊工作者迷失在茫茫網海之中。那桌上盛水的玻璃杯更是充滿想像空間,間隔好久才滴下的水滴,訴說了時光的流逝,一種超現實地緩慢流逝。或許在忙碌與壓力之中,時間就是這樣介於意識與非意識的縫隙之間前進的吧!
另外,有一件國際邀請展作品「自動飛行船」也帶給我許多省思。當我拿著感應器接近那沒有任何生命特徵的飛行船時,看見他因為我的靠近而發出聲響,接近我,甚至好像對我的虛擬食物做出啃食動作而讓我感覺到手心一股震動,我的心中竟然反射地升起一陣喜悅!即使它是如此地機械而與生命扯不上絲毫關係,我竟然因為它對我的回應,而隨後在自己心中產生了應只適用於生物的情緒反應。原來數位世界的許多產物已不知不覺被人性化。當我們與數位世界的成員共存時,彼此的界線已被模糊。或者用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虛擬世界的「生命」已能夠激發與人類面對真實生命時相同的一條神經傳導路徑!有人對電子寵物產生感情。有人與網路系統中的人性化客服系統進行對話。有人沉迷於電腦遊戲與其中的角色產生更甚於現實世界的連結。或許這些在前一世紀的人們眼中超現實而荒謬的舉動,數位時代的我們竟已習以為常!
最後,是林俊良的作品─「FACE OUT」。作者將多個時間點上自己的臉部影像堆疊於於同一個時間點,盡可能接近原本的那張臉,結果卻是不斷改變、移動的不協調影像。或許這就是探討「自我」的意象時所令人懷疑的恆常性吧!根據經驗主義哲學家休姆(Hume, 1711-1776)的說法,以為自己有一個不變的自我是一種不實的認知。這個自我「只不過是一束不同的感覺以無法想像的速度接踵而來,不斷改變並移動」的過程。我們心中有的只是這些來來去去的知覺與感覺,並沒有一定的「自我同一性」。再看看這件作品,難不成它就是把這個觀念予以視覺化、具像化的呈現?不同時間點的自我是同一個自我嗎?姑且不論是否戴上社交的面具,那個純粹而恆常的自我其實是不存在的。自我永遠是流動的;也因此,自我永遠沒有被自己摸透的一天。
-
醫二甲/莊 茜
數位與藝術結合是這幾年才開始有的元素,前些日子於國美館已看過類似的展覽科光幻影,當時便已經為此感到新奇與獨特,互動或是以數位科技呈現一個作品實是值得繼續發展下去的方式,而今天,趁著好天氣,一大早踏進了當代藝術館,再度體驗這股潮流,這種驚喜。
在一樓展區即看到許多互動的作品,印象比較深刻的屬[訛](Drawing Whispers)這個作品的靈感來自於傳話遊戲,我們看著前一個人所畫的作品,思考作者所要傳達的原意,在沒有任何對話的情況下,再畫出認為和前一張有關聯的屬於自己的畫,概念很簡單,卻充滿趣味,有時實在看不出前後兩張圖的連結是什麼,甚至是看不懂那一張圖是什麼,不過藉由這個作品,使得許多來參觀的人都留下了一些東西,甚至讓不同時間的人巧妙地互動,而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和身旁的人互動,有時也會想和未來的自己互動,但似乎比較少和過去做互動,在[訛]中,現在給過去賦予了一層新的意義,使得過去活出另一番味道,雖然也許本質已不同,不變的,是永遠的變與大家的笑容。
還有一個特別的作品為[塔羅斯],是將大家熟悉的遊戲俄羅斯方塊融入於一個360度旋轉的滾筒,藉由手的觸碰可以使他改變旋轉的速度或是方向,一開始便發現這滾筒似乎不太聽話,總是慢半拍,原本以為是感應器不敏感,隨後看到作品的文字說明:「觸摸我,然後你會發現你有多麼需要張開你的口。溝通才能生存,除外我不打算告訴你任何規則。」的確,自始至終,我找不到所謂的規則,有時總以為自己很輕易地了解了一個人,但真正要去認識時才發自己根本什麼都不了解,接著就會很自以為地要求對方成為自己原本想的樣子,而造成了許多衝突與摩擦,如果能溝通,當然屬溝通最好,但如果不能溝通呢?
到了二樓,先是看到了許多小影片構築的空間,各地的大學生運用不同樂器或是不同速度的音樂引出影片的氣氛,電影的配樂,原來是那麼地複雜,不但要配合情境,不同曲風的歌之間連結也要是如此地自然,尤其有一部影片在敘述一個人中了樂透的反應,雖然為老題材,呈現出來卻不讓人感到無聊,沒有任何對話,只以動作和表情象徵,人的醜態,一一畢露,卻又讓人不禁莞爾一笑。
最後想提的是我最喜歡的作品[自動光飛行船](ALAVs 2.0; Autonomous Light Air Vessels)看到那些小生物們真是興奮極了,餵牠們吃東西,拍拍牠們,看牠們追趕跑跳蹦,作者以此來比喻現今的網路行為狀態,我則開始思考牠們是否是生物呢?餵完牠們之後,甚至有兩隻一直走向我,甚至一直撞我,駐場人員還開玩笑地說牠們正在跟我對話,如果以後牠是一種寵物,我真想飼養牠,不會說話的東西總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誤會,而很多時候,安靜的陪伴便已足夠。 看得意猶未盡,最終仍是敵不過飢餓,離開了當代藝術館,滿足與遺憾,久久圍繞在心底,如果明年還有,絕不忘再來看不一樣的數位藝術節展覽。
醫二乙/侯姿宇
這個展覽很”另類”,充滿著創意,其中很特別的是許多作品都結合了視覺、聽覺,甚至可以動手操作、用身體去感覺。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耳邊風》-參觀者須戴上一個類似烘頭髮的那種頭罩,當你在螢幕上點選任一關鍵字時,耳邊便會吹起一陣風,強弱大小根據那個關鍵關鍵字對於人們的重要性和人們的關心程度而定。作者所要表達的是:許多在媒體上沸沸揚揚的熱門話題通常只是刻意炒作,真正用心去身體力行的人卻極少,人們通常把這些大家口口聲聲提倡的東西當作耳邊風。例如近來非常流行的議題-「節能減碳」,大家都會講但卻仍然毫無顧忌的使用免洗餐具。這件作品有強烈的批判精神,因此我對他印象非常深刻。
這個展覽很”另類”,充滿著創意,其中很特別的是許多作品都結合了視覺、聽覺,甚至可以動手操作、用身體去感覺。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耳邊風》-參觀者須戴上一個類似烘頭髮的那種頭罩,當你在螢幕上點選任一關鍵字時,耳邊便會吹起一陣風,強弱大小根據那個關鍵關鍵字對於人們的重要性和人們的關心程度而定。作者所要表達的是:許多在媒體上沸沸揚揚的熱門話題通常只是刻意炒作,真正用心去身體力行的人卻極少,人們通常把這些大家口口聲聲提倡的東西當作耳邊風。例如近來非常流行的議題-「節能減碳」,大家都會講但卻仍然毫無顧忌的使用免洗餐具。這件作品有強烈的批判精神,因此我對他印象非常深刻。